中風母長期卧床簽字拒絕搶救 孝順子難捨母親陷生死抉擇矛盾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3/23 12:0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1

分享:

分享:

台灣導演以紀錄片方式真實呈現病患、家屬、醫生面臨生死兩難抉擇時的無奈和矛盾。

重症患者走到人生盡頭,安樂死是否最佳決定?台灣一名導演以此為題材,以紀錄片方式真實呈現病患、家屬、醫生面臨生死兩難抉擇時的無奈和矛盾,讓大眾反思「生死權」及「無效治療」,發人深省。

曾執導「大體老師」題材的導演陳志漢,透過紀錄片《一念》, 拍攝一名因車禍導致全身癱瘓,但意識清晰的24歲青年;及因中風而長期卧床,選擇「終止無效治療」的媽媽。

維維的媽媽決定「終止無效治療」。(影片截圖)

維維是一名孝順子,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。豈料媽媽突如其來中風,急救後情況一直不樂觀,需要卧床並由維維24小時照顧著。二人過去曾商量過將來生病送醫時,不要進行無效的醫療,故維維內心十分矛盾。

一方面他知道媽媽的心意,但另一方面他難以下「離開」這個決定。

片中,某日他一邊用手指輕撫著媽媽的眉心,一邊向媽媽坦白:

醫生說我只有1個人,沒辦法24小時照顧你。

媽媽聽到後雖然沒有說過一句話,眼淚卻止不住地流下。

孝子維維用手指輕撫著媽媽的眉心。(影片截圖)

維維只能說出二字:「不哭。」

說罷,他自己亦十分掙扎。到底應不應該放手,媽媽還要不要繼續這種沒有意義的生活:

我是不是要讓她活著,不管是不是有意義的生活。放手說不定比較好,兩邊的人擔子都放下了。

面對生命的最後一題,從來沒有標準答案。

預設醫療指示與安樂死有何分別?

其實預設醫療指示並不等於安樂死。醫管局臨床倫理委員會主席區結成表示,預設醫療指示是晚期病人有拒絕治療的權利;安樂死是以醫生採取主動,以針藥結束病人生命。但其實要為病人減少疾病煎熬,紓緩治療也同樣可以做到。

紓緩治療服務意在為晚期病人和家屬提供身心、社會和精神各方面的照顧,讓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活得安祥,舒服地走完最後的一段路。